成語解釋:
不以千里為遠。形容不怕路途遙遠。
成語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成語來源:
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儒家經典《孟子》。孟子在見到梁惠王時,梁惠王問他為何不遠千里來到這里。孟子則借此機會向梁惠王闡述了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強調君主應以仁義為本,而非僅僅追求利益。這個成語從這段對話中提煉出來,用以形容人們?yōu)榱四骋荒繕嘶蚶硐攵晦o辛勞、不怕路遠。
引申意義:
除了字面意思外,“不遠千里”還常用來比喻人們追求目標、理想或事業(yè)時的決心和毅力,表示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目標愿意付出艱辛的努力。
比喻意義:
可以用“不遠千里”來比喻對某事物的熱切追求,或者對某人的深厚感情,即使面臨再大的困難和距離,也不會放棄。
近義詞:
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風塵仆仆等,這些成語都表示旅途的遙遠和辛苦。
反義詞:
近在咫尺、一步之遙等,這些成語表示距離非常近,與“不遠千里”形成鮮明對比。
成語辨析:
“不遠千里”與“千里迢迢”都形容路途遙遠,但“不遠千里”更強調為了達到目的而不在乎路途的遙遠和辛苦,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千里迢迢”則更側重于描述路途的遙遠和艱辛。
文化內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人民對于毅力和決心的贊美。它告訴我們,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目標,即使面臨再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我們也應該勇往直前、不畏艱辛。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學習和踐行的重要品質。
成語故事:
孟子是戰(zhàn)國時著名的思想家。他是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的繼承者,反對戰(zhàn)爭,主張以仁義治國,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有一年,孟子聽說魏國的梁惠王招納賢士,便風塵仆仆,來到魏國,拜見梁惠王。
梁惠王見了孟子,十分高興地說:“先生,你不遠千里來到我們魏國,一定會給我們國家?guī)硎裁蠢姘?”
孟子搖搖頭說:“大王,恕我直言。我是聽說大王為了富國強兵,招納賢才,才來到魏國的。如今大王開口就談利,使我很失望。試想,如果大王考慮的是怎樣有利于我的國家;大夫考慮的是怎樣有利于自己的封地;老百姓考慮的是怎樣有利于自己個人;這樣上上下下追逐私利,那國家就危險了?!?br/> 接著,孟子又說道:“在一個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有能力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有能力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因為只有大夫之家才能擁有那么多的兵車,那么多的財富。但是,他們倘被私利所束縛,便永遠不會滿足。于是,災禍不斷,兵變橫生,國家也永遠不得安寧了。所以,大王如被利蒙住了眼睛,那就危險了?!?br/> 梁惠王聽了,感到孟子講得很有道理,便問:“那先生認為我應該怎樣辦呢?”
“我認為大王應該用仁義治國,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對他的君主有所不敬,有了仁義,以仁義之道去教化大夫和百姓,天下就會太平,國家也就會富強了?!?br/> 后來,“不遠千里”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不畏路途遙遠而到達某一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