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釁: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這是我國古代對人極為尊重的一種禮遇。
出處:
《國語·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逆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
來源與引申意義:
這個成語源于古代的一種隆重禮儀。在古代,當(dāng)人們要迎接特別尊貴的客人或者在進行重要的祭祀活動時,會進行多次的沐浴和涂香,以示對對方的尊重或?qū)ι耢`的虔誠?!搬叀痹谶@里指的是用香料涂抹身體,“沐”則是沐浴。這種禮儀體現(xiàn)了古代人們對于禮儀的重視和對于人際關(guān)系的敬重。
比喻意義:
現(xiàn)在,“三釁三沐”這個成語并不僅僅指實際的沐浴和涂香,而是用來比喻對某人或某事的極高尊重和鄭重其事的態(tài)度。它常用于描述對貴賓的隆重接待或?qū)χ卮笫录膰烂C對待。
近義詞:
鄭重其事、三薰三沐等,都表示對某事非常重視和認真。
反義詞:
草率從事、敷衍了事等,表示對某事不夠重視,處理得隨便或不認真。
辨析:
“三釁三沐”與“鄭重其事”都表示對某事非常重視,但“三釁三沐”更多地強調(diào)禮儀和尊重的方面,而“鄭重其事”則更側(cè)重于態(tài)度和認真程度。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和人際關(guān)系智慧。在古代社會,禮儀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規(guī)范了人們的行為舉止,維護了社會秩序,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三釁三沐”作為一種隆重的禮儀,更是體現(xiàn)了對他人的尊重和對自己的要求,它告訴我們,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只有通過真誠的態(tài)度和莊重的禮儀,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
春秋時候,齊國曾發(fā)生了一次內(nèi)戰(zhàn)。國君襄公被殺,齊國一度出現(xiàn)了沒有君主的情況。
齊國內(nèi)亂期間,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襄公被殺后,齊國一些貴族準備擁立公子小白為國君,他們就派人到莒國去,迎接公子小白回國。魯國卻希望公子糾當(dāng)國君,可以給魯國帶來利益,所以也準備護送公子糾回齊國。
國君由誰來當(dāng)?當(dāng)然是“先下手為強”。
輔佐公子糾的管仲,是一個智謀過人的謀士。估計公子糾回國,不及公子小白有人擁護,不除去公子小白,公子糾就難以當(dāng)上國君。所以當(dāng)他得知公子小白已動身回國,就親自率兵守候在莒國通往齊國的必經(jīng)之路上。
公子小白和他的謀士鮑叔牙一行正匆匆而來,鮑叔牙抬頭看路,看到遠遠地有一個人很像是好朋友管仲。多時不見了,鮑叔牙驅(qū)車往前,果然是管仲,鮑叔牙高興地向他招了招手,喊了他一聲:“嗨!管仲賢弟!”
誰知管仲并不理會,竟拈弓搭箭,對準公子小白射了一箭。只聽“”的一聲,可巧,這支箭射中了公子小白衣服上的帶鉤,沒有傷到身體。公子小白沒想到會在這里遭人暗算,就順勢假裝中箭,大叫一聲,倒在車上。
鮑叔牙抽了一鞭子,那馬放開四蹄飛奔。馬車行經(jīng)管仲面前時,管仲看得清清楚楚:公子小白雙目緊閉,毫不動彈。
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死,回去報告公子糾。公子糾放心了:對手已除。魯國派出護送公子糾的一行人,也就緩緩而行,不急于趕路。
可是公子小白他們卻是日夜兼程,搶先回到齊國。在貴族的擁戴下,公子小白當(dāng)了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后,想任命鮑叔牙為相國。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管仲:“您想成就霸業(yè),必得管仲輔佐才行?!?br/> 齊桓公還記著一箭之仇,自己的命差點送在管仲手里,想起來還恨恨不已。
鮑叔牙勸解他說:“這是各為其主,您如果寬宥他,委以重任,他也會對您同樣忠心不二?!?br/> 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意見,但估計魯國一定不肯放管仲回齊國。鮑叔牙想了一個點子,派人到魯國,要求把那個不聽命令的臣子管仲押回齊國,并警告魯國說:“管仲是齊國國君的仇人,國君要親自殺了他解恨。如果你們不答應(yīng),齊軍就要來包圍魯國?!?br/> 魯國明知齊桓公不是要殺管仲,而是要用管仲,但迫于壓力,只得把管仲裝在囚車里,押送去齊國。
囚車剛進齊國境內(nèi),鮑叔牙就來迎接。
齊桓公準備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讓管仲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抹在身上。這在當(dāng)時是少有的禮遇。
齊桓公親自到國都臨淄的郊外迎接管仲。管仲感佩齊桓公的氣度,從此盡心輔助他,進行了經(jīng)濟、內(nèi)政、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使齊國日益強盛,終于稱霸于諸侯。
“三釁三沐”這個成語中,釁,是用香料涂身;沐,就是沐浴。多次沐浴并以香料涂身,這是古代一種禮遇,表示對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