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釋
“十二金牌”原意是指南宋時期,朝廷在一天之內連續(xù)發(fā)出十二道金牌,命令正在北伐的岳飛立即撤軍。這里,“金牌”是宋代敕書及緊急軍命的標志,由內侍省派人速送。成語“十二金牌”即源于此歷史事件,用來比喻緊急的命令或回師、撤退的命令。
二、出處與來源
這個成語出自《宋史·岳飛傳》,原文是:“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泵枋隽水敃r朝廷對岳飛的緊急召回。
三、引申意義與比喻意義
除了原意之外,“十二金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更多地被用來比喻緊急或重要的命令、指示。它不僅可以指代軍事上的撤退命令,也可以引申為任何需要迅速執(zhí)行的重要任務或決策。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方面,“十二金牌”與“十萬火急”、“急如星火”等成語意思相近,都表示非常緊急或重要。
反義詞則可以是“慢條斯理”、“從容不迫”等,表示不緊急或不重要。
五、辨析
在使用“十二金牌”時,需要注意其語境和背景。雖然它通常用來表示緊急或重要的命令,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暗示命令的突然或不合理。
六、文化內涵與智慧
“十二金牌”這個成語不僅反映了南宋時期的歷史事件,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對于忠誠、服從和軍事紀律的重視。同時,它也提醒我們在面對緊急情況時,需要迅速做出決策和行動。此外,“十二金牌”還蘊含著一種悲劇色彩和智慧。它暗示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即使像岳飛這樣的忠臣良將,也難以違抗朝廷的命令。這既體現(xiàn)了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和權力結構,也提醒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權力和責任的關系??傊?,“十二金牌”是一個富有歷史和文化內涵的成語,它不僅反映了南宋時期的歷史事件,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tǒng)和智慧。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汲取啟示和借鑒。
七、成語故事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率領岳家軍奮勇北伐,目標是直搗黃龍府,收回中原失地,恢復宋朝一統(tǒng)江山。
要達到這一目標,當時確已具備很多有利條件。岳飛治軍有方,岳家軍戰(zhàn)斗力很強,每每以少勝多,連戰(zhàn)皆捷,所以金兵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說法。
岳家軍英勇善戰(zhàn),使茍安東南的南宋皇帝高宗增加了收復失土的信心,他對岳飛說:“中興宋室的大事,就全都委托給你了!”而每當聽取岳飛所論恢復國土的意見方略以后,總是無限安慰,非常振奮地說:
“有這樣的臣子,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
此外,岳家軍又得到河朔義軍的有力配合和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軍隊開赴前線,父老百姓爭相趕著牛羊、運送干糧,慰勞為國血戰(zhàn)的將士。頭頂香盆、焚香迎候的人,更是擠滿了道路兩邊。
岳家軍節(jié)節(jié)勝利,金兵聞風喪膽。不久,岳飛進兵朱仙鎮(zhèn)。這個地方,離故都汴京已經很近了。岳家軍與金兵對壘,岳飛派驍勇善戰(zhàn)的大將只帶領了背嵬(專打硬仗的親隨軍)騎兵500人馬出擊,就打敗了金兀術10萬大軍。經過這次戰(zhàn)斗以后,金兀術再也調動不了手下的兵將,不少部屬率兵投降岳飛。岳飛高興地向高宗奏告:金兵銳氣喪盡,目前已丟棄輜重,向北逃竄。機不可失,準備乘勝進兵汴京,迎回徽、欽二帝。
然而,朝廷一向有主戰(zhàn)和主和兩派。秦檜為首的主和派打算丟掉淮河以北的國土,與金國議和。這時,高宗卻倒向了主和派。秦檜深知岳飛抗金最為堅定,就先調一向與岳飛不睦的張俊等將領率部先歸,然后以岳飛不宜孤軍久留為名命令他班師回朝。怕岳飛不聽,一天之內竟連發(fā)十二道金字牌。岳飛接到十二金牌,明白乘勝追擊已絕無可能,氣憤、惋惜地流下了眼淚,悲嘆:“我十年的努力,沒想到在一天之內全部作廢了!”
百姓們聽說岳家軍要撤走,攔著岳飛的馬頭痛哭失聲:“將軍一走,我們就全都沒命了?!?br/> 岳飛心中凄慘,流著眼淚取出金牌給百姓們看,對他們說:“我不能擅自留在這里?!?br/> 一時哭聲震動四野。后來,百姓們跟著軍隊往南走。岳飛奏告皇帝,把這些百姓安置在漢水六郡的閑田,讓他們得以謀生。
岳飛收復中原的宏愿,當然也就不能實現(xiàn)了。
“金牌”,是指在宋代,凡赦書及軍事上最緊急的命令,用金字牌,由內侍省派人遞送。后來用“十二金牌”為緊急命令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