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途徑是藍藻毒素暴露的重要途徑。食用被藍藻毒素污染過的蔬菜、植物果實,以及魚類、蝦類等水產(chǎn)品后,毒素會通過食物鏈傳遞最終危害更高營養(yǎng)級的生物。麻痹性貝毒毒素、柱胞藻毒素主要通過水生食物鏈在魚類或貝類體內蓄...[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飲食途徑是藍藻毒素暴露的重要途徑。食用被藍藻毒素污染過的蔬菜、植物果實,以及魚類、蝦類等水產(chǎn)品后,毒素會通過食物鏈傳遞最終危害更高營養(yǎng)級的生物。麻痹性貝毒毒素、柱胞藻毒素主要通過水生食物鏈在魚類或貝類體內蓄...[繼續(xù)閱讀]
皮膚直接接觸含毒素的水體也會間接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藍藻暴發(fā)時期水體內的各類毒素濃度都高出安全限值很多倍,此時的水上娛樂活動如游泳、涉水、劃船、滑水等,可使各類毒素通過皮膚接觸進入機體。在含有大量節(jié)球藻毒...[繼續(xù)閱讀]
藻毒素污染飲用水后,如果沒得到徹底去除,可能隨水的用途進入機體。如巴西腎臟透析患者透析用水被微囊藻毒素污染后引發(fā)的急性中毒事件。...[繼續(xù)閱讀]
對于非致癌物而言,其毒作用存在明顯的劑量-反應關系,當?shù)陀谀硠┝克綍r就不會引起有害作用,該劑量稱為最大無作用劑量 (maximal no-effect dose,MNED),或閾下劑量,也叫閾值。某種物質終生攝入沒有健康風險時,其每日最大可攝入量的估...[繼續(xù)閱讀]
有閾值的毒物,即一般器官/組織毒物,只有在達到一定的劑量下才會產(chǎn)生毒性,因此可以依據(jù)TDI來確定限值; 非遺傳毒性致癌物、發(fā)育毒物也屬于此范疇。每日耐受攝入量 (TDI) 的確定: 根據(jù)動物實驗結果獲得 “未觀察到有害作用的最高...[繼續(xù)閱讀]
無閾值的毒物,主要包括遺傳毒性致癌物和致突變物,它們是通過作用于遺傳物質DNA而起作用的,沒有閾作用劑量,無論任何劑量均可啟動致癌或致DNA損傷過程,因此使用TDI來計算限值是不恰當?shù)?此時必須采用危險度分析方法來確定。危...[繼續(xù)閱讀]
文獻報道,Fawell等用MC-LR進行為期13w的小鼠經(jīng)口染毒試驗研究,以血清酶的水平和肝組織病理為基礎確定的未觀察到有害作用劑量水平 (NOAEL) 為40μg/ (kg·d),采用安全系數(shù)1 000,得到TDI為0.04μg/ (kg·d)。以此TDI為基礎,進行飲用水中MC-LR的限量...[繼續(xù)閱讀]
目前針對飲用水中藍藻毒素的安全限值國際上仍未建立統(tǒng)一的限值標準。199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 在其《飲用水質量指導標準》 中第一次公布了微囊藻毒素-LR的暫定飲用水指導值為1μg/L。自此以來,關注藍藻毒素風險的國家越來越多...[繼續(xù)閱讀]
有害藻華時,貝魚類等動物大量攝食有毒藻,藻毒素在其體內累積,當毒素含量超過人類食用安全標準時,人類食用染毒的貝魚類產(chǎn)品會發(fā)生中毒的風險,最嚴重者會直接導致食用者或其他哺乳動物等高等動物死亡。染毒貝魚類不能通過外...[繼續(xù)閱讀]
通常評價非致癌健康風險時,風險水平用危害商 (hazard quotient,HQ) 進行描述。采用美國環(huán)境保護署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EPA) 推薦的單一毒物非致癌健康風險評價模型進行評價,其計算公式如下:HQ=CDI/RfD式中,HQ即日均暴露...[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