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孫鴻烈,鄭度.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與發(fā)展[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8:1-3.[2] WARD MP. Across Tibet[J]. Alpine,1986,91:84-89.[3] WARD MP. Tibet:human and medical geography[J]. J Wilderness Med,1990,1:36-46.[4] 張榮祖,鄭度,楊勤業(yè). 西藏自然地理[M]. 北京:科學出版...[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 孫鴻烈,鄭度.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與發(fā)展[M]. 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8:1-3.[2] WARD MP. Across Tibet[J]. Alpine,1986,91:84-89.[3] WARD MP. Tibet:human and medical geography[J]. J Wilderness Med,1990,1:36-46.[4] 張榮祖,鄭度,楊勤業(yè). 西藏自然地理[M]. 北京:科學出版...[繼續(xù)閱讀]
聳立在我國青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脈,分布在我國西藏、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境內?!跋柴R拉雅”系梵語,意為“雪巢、冰雪之鄉(xiāng)”。喜馬拉雅形成于新生代,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山脈之一(圖2.1)。它是一條由多列東西向平...[繼續(xù)閱讀]
喜馬拉雅山脈的第一峰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位于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爸槟吕尸敗毕挡卣Z,其意為“后妃神女”“第三女神”。據(jù)藏族古代相傳,在高高的雪山群峰中,從前住著五個妖女姐妹,后來蓮花生大師前來教誨開導,把...[繼續(xù)閱讀]
關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測量,有很長的歷史過程。1848—1852 年,英國人喬治·埃非爾士(GeorgeEverest)擔任大英帝國印度測繪局局長,他領導測繪隊對珠穆朗瑪峰進行了地理測量,他們通過在印度平原安置傳統(tǒng)的光學機械測量儀器進行遠距離...[繼續(xù)閱讀]
珠穆朗瑪峰峰頂究竟是什么時代、由什么種類的巖石所組成的?一直是一個有爭議性的問題。1960 年我國登山隊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并從珠穆朗瑪峰峰頂采回了巖石標本。對這些巖石標本進行了詳細研究并做了年齡檢測。珠穆...[繼續(xù)閱讀]
中國科學院西藏科學考察隊于1966—1968 年在珠峰地區(qū)對古生物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科學考察,在珠穆朗瑪峰地區(qū)及靠近珠穆朗瑪峰的前進溝等處首次發(fā)現(xiàn)了奧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在過去已經發(fā)現(xiàn)的石炭系以上地層中也有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繼續(xù)閱讀]
關于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20 世紀60 年代提出的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原在南半球的印度洋板塊向北漂移,同北方的歐亞板塊發(fā)生俯沖和碰撞而形成的。在喜馬拉雅山脈升起前很久,大約距今6 億年前,北方的歐亞大陸和位...[繼續(xù)閱讀]
在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最主要的是以藏族血緣為中心的民族,包括藏族、夏爾巴人、門巴族、洛巴族等。根據(jù)大量系統(tǒng)的人類基因學研究確定他們源于蒙古人種[28-31]。而南美印第安人系從東北亞地區(qū)遷徙而來[32],他們也系蒙古人種...[繼續(xù)閱讀]
[1] 張子楨. 中國地理知識[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2] 江荻. 珠穆朗瑪峰[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3] 潘裕生. 珠穆朗瑪峰的崛起[M]//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追尋青藏的夢. 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15.[4] 張景勇. 重登地球之...[繼續(xù)閱讀]
在青藏高原人類適應水平及高原病的發(fā)病情況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在青藏高原,藏族人實際居住在多高的海拔高度上?我們通過藏族居住的地理分布、該地區(qū)的海拔高度以及藏族的活動范圍可加以綜合判定,以幫助解決慢性高山病地理...[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