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機製銅幣。鑄於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tǒng)三年(1906~1911)紅銅。有二文、十文。二文爲黃銅質,十文爲紅銅質。二文背大清龍有粗鱗、細鱗之分,均無英文。十文鑄造量巨大,流通全國。正面上緣由左至右鎸滿文“光緒年造”或“宣統(tǒng)年...[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清代機製銅幣。鑄於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tǒng)三年(1906~1911)紅銅。有二文、十文。二文爲黃銅質,十文爲紅銅質。二文背大清龍有粗鱗、細鱗之分,均無英文。十文鑄造量巨大,流通全國。正面上緣由左至右鎸滿文“光緒年造”或“宣統(tǒng)年...[繼續(xù)閱讀]
清代機製銅幣。鑄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黃銅。根據背龍不同有二種版。正面上緣滿文由左至右鎸“光緒年造”,兩側干支“丙午”紀年,左右列“戶部”。珠圈中間“大清銅幣”,正中小圓臺上陰刻福建省簡稱“閩”字。下緣鎸面值...[繼續(xù)閱讀]
清代機製銅幣。鑄於光緒三十二至三十四年(1906~1908)。紅銅。正面上緣滿文由左至右鎸“光緒年造”,兩側干支“丙午”紀年,左右列“戶部”。珠圈中間“大清銅幣”,正中小圓臺上陰刻福建省簡稱“閩”字。下緣鎸面值“當制錢十...[繼續(xù)閱讀]
清代機製銅幣。鑄于宣統(tǒng)元年(1909)。紅銅。正面上緣滿文由左至右鎸“宣統(tǒng)年造”,兩側干支“己酉”紀年,左右列“戶部”。珠圈中間“大清銅幣”,正中小圓臺上陰刻福建省簡稱“閩”字。下緣鎸面值“當制錢十文”。背龍爲大清...[繼續(xù)閱讀]
清代機製銅幣。鑄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黃銅。上緣鎸“光緒”,下緣鎸“一文”,左右鎸干支紀年“戊申”,中間小圓臺上陰刻福建省簡稱“閩”字。背面爲細鱗平身大清龍,無英文。直徑17、厚1.1~1.25毫米,重1.3~1.45克。圖0107 閩字...[繼續(xù)閱讀]
清代機製銅幣。鑄於光緒三十二年至宣統(tǒng)元年(1906~1909)。紅銅。上緣鎸“光緒年造”或“宣統(tǒng)年造”。下緣鎸英文幣名“TAI-CHING-TI-KUOCOPPERCOIN”(大清帝國銅幣)。一般稱呼爲部頒龍,有“光緒年造”、“宣統(tǒng)年造”2種。一般直徑28....[繼續(xù)閱讀]
清代機製銅幣。鑄於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二年(1900~1906)。清代福建異類銅元發(fā)現不多。主要有五文合面、十文陰陽等。圖0110 五文坐龍合背直徑22.2、厚1.32毫米,重3.2克。稀少圖0111 五文坐龍合背黃銅直徑22.2、厚1.32毫米,重3.2克。稀...[繼續(xù)閱讀]
清代機製銅幣。鑄於光緒二十七至三十二年(1901.4~1906.9)。紅、黃銅。幣名有“光緒元寶”、“大清銅幣”兩種,幣值有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清代康熙朝以後,江蘇巡撫駐在蘇州,因之蘇州成爲省城,江寧(今南京)成爲兩江總督駐...[繼續(xù)閱讀]
清代機製銅幣。鑄於光緒二十七至三十二年(1901~1906)。紅、黃銅。幣值有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除十文外,其他幾種均有紅、黃兩種材質。上緣鎸“江蘇省造”,下緣鎸面值“每元當制錢(或“當錢”)”若干文,中間鎸“光緒元寶...[繼續(xù)閱讀]
清代機製銅幣。鑄於光緒三十至三十二年(1904~1906)。黃銅。上緣鎸“江蘇省造”,兩邊鎸滿文“寶蘇”,下緣鎸面值“每元當錢二文”,中間鎸“光緒元寶”。背飛龍,上緣鎸英文省名“KIANG-SOO”(江蘇),下緣鎸英文幣值“TWOCASH”(二文...[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