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古羅馬人早就懂得把石頭、沙子和一種在維蘇威火山地區(qū)發(fā)現的粉塵物與水混合制成混凝土,這種歷史上最古老的混凝土使古羅馬人建造了像萬神廟穹頂這樣的建筑奇跡。然而,由于混凝土在強度上...[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古羅馬人早就懂得把石頭、沙子和一種在維蘇威火山地區(qū)發(fā)現的粉塵物與水混合制成混凝土,這種歷史上最古老的混凝土使古羅馬人建造了像萬神廟穹頂這樣的建筑奇跡。然而,由于混凝土在強度上...[繼續(xù)閱讀]
鋼結構的發(fā)展,從所用材料看,先是鑄鐵、鍛鐵,后是鋼;從連接方式看,在生鐵和熟鐵時代是銷釘連接,而后是鉚釘連接、焊接連接,最近則發(fā)展了高強螺栓連接、焊接球節(jié)點連接及鑄鋼節(jié)點連接;從結構形式看,橋梁、塔,工業(yè)及民用房屋和...[繼續(xù)閱讀]
預應力是利用內力的改性或遷移來提高結構承載性能的一種技術,其主要機理如下:1)力的重復利用預應力技術引入與桿件荷載應力符號相反的預應力,因而改變桿件受荷載前的應力場,擴大材料彈性受力幅度,或是多次引入預應力,反復利...[繼續(xù)閱讀]
在結構控制中,目前研究的重點是結構的振動控制與變形控制。變形智能控制及智能預應力是結構控制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但由于結構變形主動控制問題的復雜性,該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在結構變形控制中,高性能驅動器是實現智能控...[繼續(xù)閱讀]
國內開展SMA變形控制研究幾乎是和國外同步的,如1996年何思龍[25]等在一根鋼筋混凝土梁中埋入預應變?yōu)?.8%的SMA,對SMA進行加熱,考察了梁在定值靜荷載和定值沖擊荷載下的反應;1998年熊瑞生[26]提出了用SMA制作預應力混凝土和智能混凝...[繼續(xù)閱讀]
傳統(tǒng)預應力技術,是采用人為的方法在結構或構件最大受力截面部位,預先引入與荷載效應相反的應力,通過延伸材料的強度幅度、調整內力峰值、施加初始位移,以提高結構承載能力、改善結構的受力狀態(tài)、增大結構剛度,從而達到節(jié)約...[繼續(xù)閱讀]
本書結合國內外智能結構及預應力結構的研究現狀,本著以基礎性研究為主、從應用著眼的指導思想,探索性地開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智能預應力梁的力學分析。運用能量法推導體內無粘結智能預應力簡支梁的控制方程,并通過算例分...[繼續(xù)閱讀]
智能預應力簡支梁的力學模型如圖2.2所示,其中簡支梁的跨度為l,截面抗彎剛度為EI,預應力索的截面抗拉剛度為EsAs,在豎向荷載q(x)的作用下,跨中撓度的目標控制范圍為[δ1,δ2]。運用能量法對上述力學模型進行求解[45~47],定義系統(tǒng)的初...[繼續(xù)閱讀]
從系統(tǒng)的控制微分方程可見,智能預應力梁的撓度是由外荷載與智能錨具的長度共同決定的,因此,通過調節(jié)智能錨具的長度可以達到控制智能預應力梁變形的目的。式(2.12)可以采用瑞利-里茲方法進行近似求解,為計算方便,將式中變量...[繼續(xù)閱讀]
無粘結智能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的截面幾何尺寸如圖2.3所示?;炷料淞旱目缍葹?5m,橫截面面積為1.81m2,截面慣性矩為0.2311m4,彈性模量為25907MPa,抗壓強度為30MPa,密度為2840kg/m3,恒載為50.376kN/m。此外,無粘結預應力筋的彈性模量為200GP...[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