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以后,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合力推動反帝國主義與民眾運動。由于上海日本紡織廠的勞資糾紛,工人顧正紅被日本人槍殺,1925年5月30日學生示威,聲援工人,英國巡捕開槍射殺學生,造成死傷慘重的“五卅慘案”。廣州為反帝國主義的大本...[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1924年以后,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合力推動反帝國主義與民眾運動。由于上海日本紡織廠的勞資糾紛,工人顧正紅被日本人槍殺,1925年5月30日學生示威,聲援工人,英國巡捕開槍射殺學生,造成死傷慘重的“五卅慘案”。廣州為反帝國主義的大本...[繼續(xù)閱讀]
20世紀20年代國共合作下的反帝國主義運動,除了以群眾運動為主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之外,還有以政府為主導的收回利權運動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努力。這些工作都有華僑參與其間。為了廢除不平等條約及收回被列強剝...[繼續(xù)閱讀]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7月1日國民政府成立于廣州,隨即將各軍隊改為國民革命軍。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華僑對于北伐的響應和支持包括:經(jīng)濟上捐款作為軍餉、軍事上親自投入北伐戰(zhàn)爭、宣傳上公開聲援北伐。整體而言...[繼續(xù)閱讀]
北伐期間,國民政府分裂為二,一批國民黨中央委員前往武漢成立國民政府,另一批人赴南京成立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兩個政府各有華僑擁護支持,其成員仍是早先的國民黨左派和右派,政見分歧依然持續(xù)。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繼續(xù)閱讀]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世界各地華僑都在僑居地舉行各種方式的追悼活動。1929年北伐完成后,6月1日,國民政府將孫中山靈櫬安置于南京紫金山之陽,即中山陵。由于孫中山與諸多海外華僑有著深厚的友誼及革命情感,因此不少華僑參加...[繼續(xù)閱讀]
1928年,當國民革命軍北伐推進至華北時,日本出兵山東,阻撓中國的統(tǒng)一,并且于5月3日在山東濟南襲擊國民革命軍,殺害中國交涉人員蔡公時等十多人,炸毀無線電臺等,是為“五三濟南慘案”。[1]“濟南慘案”發(fā)生后,消息傳到世界各地...[繼續(xù)閱讀]
1931年9月18日,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附近的一段鐵軌,隨即攻擊東北的軍隊,侵占沈陽、長春、營口等城市,中國東北的軍隊幾乎沒有抵抗,到1932年1月,整個東北在一百天內(nèi)全部淪陷,此即“九一八事變”。[1]“九一八事變”發(fā)生...[繼續(xù)閱讀]
“九一八事變”讓日本關東軍輕易占領東北各地,使得日本海軍躍躍欲試。1932年1月28日,日本再度于上海采取攻擊行動,駐防當?shù)氐氖怕奋娷婇L蔡廷鍇起而應戰(zhàn),南京國民政府也派兵支持,淞滬戰(zhàn)事持續(xù)進行,中國軍隊博得各界贊佩和同...[繼續(xù)閱讀]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全部東北地區(qū),進一步于1932年春天組成偽滿洲國,加強對當?shù)氐目刂啤?933年2月,日軍再度向南侵略,攻占山海關,輕取熱河,并進攻長城各處,加緊分割華北。國民政府采取“安內(nèi)攘外”政策,暫時不與日本對抗...[繼續(xù)閱讀]
世界各地的華僑在1936年左右已陸續(xù)組成聯(lián)合的救國團體,“七七事變”發(fā)生后,有些地區(qū)的華僑藉由原有的救國聯(lián)合團體來進行動員,有些地區(qū)則組成了新的救亡組織。(一)最初的組織抗戰(zhàn)初起,南洋各地僑胞都紛紛組織捐款救國團體。...[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