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微晶玻璃是通過熔融法制備的,至今熔融法仍然是制備微晶玻璃的主要方法。其工藝過程為:在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晶核劑并混合均勻,于1500~1600℃高溫下熔制,均化后將玻璃熔體成形,經退火后在一定溫度下進行核化和晶化,以獲...[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最早的微晶玻璃是通過熔融法制備的,至今熔融法仍然是制備微晶玻璃的主要方法。其工藝過程為:在原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晶核劑并混合均勻,于1500~1600℃高溫下熔制,均化后將玻璃熔體成形,經退火后在一定溫度下進行核化和晶化,以獲...[繼續(xù)閱讀]
燒結法制備微晶玻璃材料的基本工藝為將一定組分的配合料,投入到玻璃熔窯當中,在高溫下使配合料熔化、澄清、均化、冷卻,然后,將合格的玻璃液導入冷水中,使其水淬成一定顆粒大小的玻璃顆粒。水淬后的玻璃顆粒的粒度范圍,可...[繼續(xù)閱讀]
溶膠-凝膠技術是低溫合成材料的一種新工藝,其原理是將金屬有機或無機化合物作為先驅體,經過水解形成凝膠,再在較低溫度下燒結,得到微晶玻璃同整體析晶法和燒結法不同。溶膠-凝膠法在材料制備的初期就進行控制,材料的均勻性...[繼續(xù)閱讀]
玻璃的密度與成分關系十分密切,在各種實用玻璃中,密度的差別是很大的。例如:石英玻璃的密度最小,其密度為2.2g/cm3,而含大量PbO、Bi2O3、Ta2O5、WO3的玻璃密度可達6.0g/cm3,普通鈉鈣硅玻璃的密度為2.5~2.6g/cm3。在硅酸鹽、硼酸鹽、磷酸...[繼續(xù)閱讀]
隨著溫度的升高,玻璃密度下降,而比體積(即密度倒數(shù))就會相應地增高。對于一般的工業(yè)玻璃,當溫度從室溫升高至1300℃時,密度下降6%~12%。在彈性變形范圍內密度的下降與玻璃的熱膨脹系數(shù)有關。玻璃密度還與熱處理條件有關,淬冷...[繼續(xù)閱讀]
玻璃承受高壓甚至超高壓后,密度和結構都會有變化。大部分玻璃在承受1.0×103MPa壓力后,具有完善的塑性;如果承受更高的壓力,例如(1.0~2.0)×104MPa可能使玻璃密度改變。這是由于加高壓后玻璃網絡結構的容積減少,使玻璃的密度增大。...[繼續(xù)閱讀]
目前測定玻璃密度的方法有密度瓶法、阿基米德法、靜水力學稱重法、沉浮法。為了快速測定玻璃的密度,在工業(yè)上一般應用沉浮法。這種方法是選擇兩種具有不同密度的有機溶液(如β-溴代萘、四溴乙烷)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不同密...[繼續(xù)閱讀]
所有實用硅酸鹽玻璃,其黏度隨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都屬于同一類型,只是黏度隨溫度的變化速率,以及所對應的特定黏度的溫度不同而已。在102~1012dPa·s黏度范圍內,玻璃的黏度由溫度和化學組成所決定;而在1012~1015dPa·s黏度范圍內,黏度...[繼續(xù)閱讀]
玻璃成分與黏度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一般可以從氧硅比、離子的極化、鍵強、結構對稱性以及配位數(shù)等方面來說明,現(xiàn)分述如下。(1)氧硅比當氧硅比增大(例如熔體中堿含量增大),使大型四面體群分解為小型四面體群,自由體積(空隙...[繼續(xù)閱讀]
對于不同化學組成的玻璃具有不同的溫度-黏度特性曲線,圖4-8為兩種玻璃組成的溫度-黏度特性曲線,可以看出兩者的黏度變化速率不同,因此稱之料性不同。變化速率大的玻璃B屬于“料性短”玻璃,變化速率小的玻璃A屬于“料性長”玻...[繼續(xù)閱讀]